数字工地
项目描述
一、项目介绍
南通市中央创新区医学综合体项目,地下2层,地上塔楼13层,裙房3层,建筑总高度59.0米;总建筑面积364509.72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2万多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4万多平方米,人防建筑面积为79833平方米。根据建筑使用功能,把综合楼地上部分分为塔楼(T1、T2、T3、T4)、裙房和连廊雨棚等六个独立结构单体。综合楼地上部分主楼建筑平面呈工字型,建筑体形不规则且平面超长,东西向长度约250m,南北向宽度约190m;设置总床位数2600张。
二、应用目的
2.1 管理目的
使用广联达BIM5D项目管理平台,增强公司生产、质量、安全相关数据的积累和分析能力,利用积累的大数据实现对项目生产进度、质量、安全的精细化管理。使用企业端整合项目数据,实现企业对项目的整体把控。
利用BIM高效信息协同特点,打破公司原有各部门之间、企业与项目之间的信息壁垒,提高生产、质量、安全相关信息的提取和共享效率,实现公司、项目生产、质量、安全管理的信息化。建立企业成本编制规范,固化编审流程,积累企业的成本数据,提升企业成本管控精度。
2.2 创优目的
通过华融汇金项目应用BIM5D+智慧工地管理决策系统,确保创南通市施工标准化星级工地,争创省级施工标准化星级工地。
2.3 方法总结
通过华融汇金项目BIM应用,验证并优化总结公司BIM的应用流程、推进方法、以及各岗位职责和检视制度等,最终输出可以在公司其他项目进行复制推广方法论和配套推广文件,从而为积累整个企业的项目数据提供基础。
三、项目应用准备
1. 项目应用目标
1.1业务目标
利用BIM5D生产管理,对进度完成的细节跟踪,对实现过程中的数据留痕。提高项目过程管理控制,提高生产数据积累能力和分析能力,实现对项目进度、质量、安全管理的精细化管控、责任到人,有效提高施工建造阶段的协同工作效率。
1.2项目创优目标
以本项目作为公司BIM应用试点,打造成BIM应用观摩,争创BIM奖项,为公司树立应用标杆。
1.3人员培养目标
通过本项目BIM+智慧工地的应用,将本项目中生产、质量部门人员培养成信息化建设工地的新型人才。
1.4方法总结目标
通过华融汇金项目应用,验证并优化总结公司信息化工地建设的应用流程、推进方法、以及各岗位职责和检视制度等,最终输出可以在公司其他项目进行复制推广方法论和配套推广文件,从而为积累整个企业的项目数据提供基础。
2. 组织框架及人员职责
2.1项目组织框架
3. 实施流程
四、项目应用
1. 应用准备
项目在进场时,召开了项目BIM+智慧工地应用启动会,公司领导宣贯了公司的制度政策,明确了表达了项目通过广联达平台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将具体的责任落实到个人,推动了项目应用的落地。
2. 应用介绍
华融汇金项目主要利用生产模块,质量模块,安全模块,劳务模块,以及平台BI部分,项目前期结合业主需求和项目特点搭建项目平台框架,随着项目推进逐渐细化应用内容和目标,确保项目BIM应用目标切实可行,实现BIM应用落地。
2.1 进度管理
项目工程部每周进行任务派发,每条任务具体到对于施工员,施工员手机端及时反馈任务进度,平台形成统一数据分析完成情况、延期分析等,生产经理根据数据分析进行调整优化。
周计划执行进度分析,手机端提醒
周计划完成总结分析
2.2 人员管理
劳务人员进场通过身份快速登记,人脸高清设备进行考勤,入场VR安全教育,配合安全帽人员定位系统,实时掌握项目现场人员实时动态。
现场人脸无感考勤通道
安全帽定位,人员轨迹分析。通过智能安全帽与工地宝的组合,可以实时了解项目现场各个区域的人数数量,以及相应的人员轨迹。
VR场景安全教育
2.3 质安管理
质安管理,按责任区域具体到人,项目人员都可以是通过app发起问题,并通知相关人进行整改,及时闭合问题,所有过程数据平台自动留痕。
照片数据真实,app发起问题自动生成水印。
2.4生产数字例会
项目定期召开生产例会,通过生产系统的数字例会功能,代替传统的例会召开模式,直接通过系统汇总生产,质量、安全的数据,直观形象的展示出项目现场的情况,例会效果更完善,效率也相应的提高。
2.5 数字工地
通过数字工地,对项目上大型机械设备,塔吊,施工电梯,卸料平台,自动喷淋、视频监控,闸机等各类智能设备对接平台集中管控,各设备达到预警值平台统一预警提醒,手机app实时接收,降低安全隐患。
扬尘检测与喷淋联动
项目多点设置了扬尘噪声监测设备,监测温度、湿度、PM值、噪声值、天气预报等数据,并与道路喷雾系统进行了联动设置,当局部PM2.5值80或PM10超150则喷雾系统自动启动。
塔吊防碰撞监测系统
为避免大型机械非定岗驾驶员操作,项目在各塔吊上安装了人脸识别锁系统,非本机人员无法启动,将定人定机定岗落到实处;群塔中每塔均安装防碰撞监控设备,对塔吊作业状态(转角、半径等)进行实时监控,塔吊智能识别和判断碰撞危险区域;大臂进入碰撞危险区域,系统即开始声光预警,距离越近,报警越急,及时提醒塔吊司机停止危险方向的操作.
视频监控
平台接入项目现场的视频监控摄像头,打开平台就可以网页端或者移动端进行视频监控的查看,随时掌握施工项目现场的情况。
高支模监测
本项目为工业厂房项目,高支模工程相对比例较多。通过在高支模上加装无线倾角、无线位移、无线压力等传感器,自动采集、实时监测高支模支撑系统的变化情况,当浇筑过程中发生的高支模的变形、受力状态异常时,现场声光报警,提醒作业人员紧急补救或紧急疏散,同时系统向平台和相关负责人发出报警信号,第一时间掌握现场情况,及时进行整改、调整以及预判,预防此类事故的发生。
用电监测
通过安装智能电表,识别漏电、过载、着火等风险,监测的数据实时上传至智慧工地平台,查看不同类型隐患的报警次数及占比,及时进行专项教育。设备可以实时显示电量、电压、电流等数据,对超标数据进行预警和记录,对漏电、温度异常及时报警
3. 应用亮点难点
序号 |
实施中遇到的困难 |
解决方案 |
1 |
项目部现场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年龄偏大,前期使用移动端进行BIM+智慧工地的质安巡检存在困难。 |
1)首先在试运行阶段前对人员进行多次培训,一对一的操作培训。 2)定期去项目上进行软件使用上的问题解答,并及时进行数据检视,督促模块负责人进行应用推动 |
2 |
管理人员重视度不够重视。 |
1)通过举行各种会议,向管理人员宣贯思想,带领管理人员参观附近应用智慧工地比较成功的项目,让他们深入了解。 2)将公司层面领导,拉入BIM+智慧工地平台,进行高层次督促。 |
五、应用总结
通过BIM+智慧工地的平台的应用,提高了现场人为因素管控力度,降低的用工风险,平台对人员管理多维度分析、预警,安全问题根据区域,高频发,隐患类型分析,针对分析结果进行决策,从原来的靠经验决策,到现在的结合数据分析在决策,提高了管理效率,同时有针对性的去解决问题,也减少了安全隐患,结合BIM生产应用,进度精细化管理到周计划,具体到人,使进度可控。
六、下一步规划
不论技术如何先进,智能物联也只是一个工具和手段,真正能够使其发生效用、发光出彩的是与之相匹配的精细管理,我们亦将在后续的工作中,与广联达进行更深度合作,发掘出更多的智慧,为数字建造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小智问答
AR
实景展示
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