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工地
项目描述
一、工程概况
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工程位于西安市碑林区三学街15号,柏树林路与东木头市路交汇处西南角,南城墙北侧。总建筑面积约7.13万平方米,其中北区地上2层,地下3层,建筑高度14.55m,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基础形式为筏型基础。抗震设防烈度8度,设计使用年限100年。
西安碑林博物馆是整个西安碑林历史街区的核心,被誉为是历史文化的宝库,书法艺术的殿堂。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是省、市级重点工程,质量目标:合格,创建“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二、项目重难点
1、施工区域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区,施工过程需重点解决文物保护安全性问题;
2、施工场地狭小,深基坑周边距离围墙平均距离3米,施工过程周边无材料堆放场地且无法形成环形通道,施工组织协调难度大;
3、基坑深度21米,基坑面积2万平方米,基坑降水深度11m,基坑工程施工难度大且危险性高;
4、本工程质量目标为“鲁班奖”,创优目标分解后各阶段施工质量及安全管理要求都极高,对项目部管理水平是较大的考验;
5、因专业分包众多,施工期间(尤其是装饰装修阶段)必然面临着作业人员构成复杂,管理不统一等问题。项目部必须详细了解所有分包单位作业人员的具体数量及信息,每日作业情况,才能掌握各部位交叉作业情况,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
三、应用目标
该项目为西安市重点项目,也是陕西建工第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重点项目。为实现既定的质量、安全、进度及成本目标,在项目策划阶段即计划引进智慧工地平台,计划通过智慧工地技术的应用,缩短公司对项目的管理通道,使公司各部门领导能够实时了解项目运行状况,加强对项目的管理力度。同时通过智慧工地平台各项应用,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及管理效率,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最终形成管理人员系统的思维方式,培养出合格的技术、质量、安全、商务及现场管理人才。
四、应用内容
1、智慧工地平台
项目采用BIM+智慧工地数据决策系统集成平台,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各个业务模块集成到平台 ,形成统一的数据看板,通过智慧工地平台可以快速掌握项目的基础信息、现场监控、生产进度、技术管理、质量安全问题等,精细化管控现场人、材、机的运行情况,通过app端、web端在线查看项目的实时情况,提升项目的智慧化管理水平。
2、劳务管理
项目劳务人员流动性非常大,甚至同一班组人员进场、退场时间也不一致,这就导致了以手工进行劳务管理的工作较为困难,为此,智慧工地应用了劳务管理系统,通过人脸识别设备控制实名制通道闸机,能够实时记录每个人的进出场情况,并配合物联网这些技术手段的运用,可以对工时、工种分布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对工时的记录分析能够汇总整理考勤信息,有效避免恶意讨薪的问题。
劳务管理系统还可以为进场人员设置年龄限制,录入超出年龄限制的人员时,系统会自动预警,由于平台内已存入大量人员信息,还可以对整个工地的从业人员的年龄进行比例分析。劳务实名制系统还具备黑名单的功能,凡是在社会公共平台上列入黑名单的不法人员是无法录入系统的,凡是在本平台内曾经被列入黑名单的人员也无法录入系统,防止不合规人员进场。同时,劳务实名制系统还提供了安全教育签到、特殊工种持证上岗等功能。未做入场安全教育、安全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以及没有特殊作业证件等不合规情况都可在系统中提示,避免用工风险。
3、视频监控/AI识别
视频监控是施工现场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设备,通过物联网技术将项目现场的18个监控摄像头对接到智慧工地平台,这样我们就不管在web端还是app端都可以实时查看项目现场,及时调度现场的情况,提升我们项目的管理效率,并且通过云端存储技术,将监控录像上传云端,防止出现查找监控视频时视频丢失的情况出现。
蜂鸟盒子联动项目的2#塔吊、3#塔吊上的球机配置了对应的AI算法,摄像头可以实时抓拍现场工人的违规作业,包括未佩戴安全帽和未穿着反光衣等,抓拍对应照片,然后推送我们管理人员的手机端,从原来的“人盯人”转变为现在的“机器盯人”,管理人员通过处理AI分析数据,将管理人员从繁杂的检查工作中解放出来,转变为对结果的管理。同时也对作业人员起到威慑作用,间接提升了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
4、生产管理
项目应用生产管理系统,每周生产任务由生产经理在系统上传下发到各个工长,各个工长接收到周任务之后,在app端每天更新现场的实际进度,如实填写当天完成的工程量,针对偏差较大的施工任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是否需要赶工等措施来将进度计划赶上来,提升了项目整体的管理水平。
项目自运行以来,共跟踪任务42周,周任务完成率达到90%以上,保证现场的施工进度,提升了项目的履约率。
项目每周定期开展数字例会,检视本周的生产完成情况,数字例会将施工现场的周任务、质量、安全、劳动力等情况集成,形成统一看板,生产经理通过生产周计划完成情况,集中分析近一周的工作偏差以及需要协调的事项,生成代办事项一起下发,保证现场的实际施工进度。数字例会可以直接拉取近一周的生产、质量安全问题,省去了会前收集资料整理汇总的时间,并且各项管理任务落实到个人,防止各部门间扯皮增加的会议时间,根据项目智慧工地负责人反馈,数字例会将生产例会的时间由一个半小时的时间缩短到30-50分钟,效率提升30%以上。
在任务跟踪过程中,还会统计人材机的数据,包括:
劳动力统计了每日各施工部位的工种、作业单位、作业人数 材料目前统计了进场的钢筋、模板等主要材料并形成材料台账机械目前统计现场挖机、桩机、环卫机械的使用台班。
通过采集现场劳动力情况,统一分析某一道工序的合理用工人数,提前增减工人人数,保证现场施工进度以及减少额外经济支出,保证项目的经济效益。
5、技术管理
BIM+技术管理系统,将项目的图纸、方案、交底等文件资料全部上传,系统自动生成对应二维码,并且张贴现场,根据需求,手机扫码查阅,达到指导现场施工的作用。
碑林博物馆改扩建项目结构复杂,施工图纸繁多,系统已经上传2435份图纸,借助技术管理系统,可以将对应图纸根据图纸目录在线查看,方便快捷。
项目部根据各不同需要巡检的位置设备,例如配电箱、库房、材料堆放区、洗车机、喷淋控制器等,设置自定义巡检二维码,替代原始的纸质巡查记录表,管理人员按照规定时间对该位置巡查且扫描二维码填写设备状态信息、并拍照上传现场现状等。
通过记录及巡检信息等可以有效杜绝代签、多签、巡视不到位而造成的设备损坏,现场用电设备事故的发生。
项目部利用BIM技术,围绕BIM的模型,通过BIMFACE专业技术,实现BIM模型轻量化应用,Web端浏览模型、模型构件信息查询等。通过其他BIM专业具,实现了模拟建造、可视化交底、管线综合以及BIM模型信息存储与共享等。将建立的三维模型上传至管理平台,现场管理人员可随时查看施工进度节点实体三维图,更加直观有效且准确。
同时利用三维模型创建二维码,在现场进行三维交底,确保施工质量。BIM技术是解决施工难题,实现智慧建造及智能建筑的关键技术,但BIM技术受限于其软件操作熟练度及硬件配置等要求,落地一直是行业难题,通过智慧工地管理平台BIM建造模块的使用,促进了BIM技术的落地应用。
6、质量安全管理
质量、安全管理模块的使用极大提升了现场质量、安全管理效率及效果,手机端实现现场质量、安全巡检工作在线完成检查、整改与复查的闭环管理,同时数据可以自动同步至智慧管理平台进行综合分析。对于未整改问题、待整改外部检查,促进整改进程。通过问题类型分布、未整改问题(按责任人和按分包单位)及最近7天问题趋势等统计分析可以确定当前质量、安全管理及质量安全问题的防控的重点。
五、应用总结
1、提升劳务管理水平
通过劳务管理系统的应用,将每一个进场工人做实名制登记,大幅度提高劳资员的工作效率,原来三分钟登记一名工人,现在只需要40秒左右,就可以做工人入场登记,工作效率提升200%。考勤表等表单一键导出也减少了劳资员做内业资料的时间,释放人员精力。
2、现场实时监管
通过视频监控和AI蜂鸟盒子,可以随时随地掌握观看现场实际情况,可以做到远程调度现场工作人员,减少不必要的沟通时间。AI蜂鸟盒子24小时监控现场,抓拍违规行为,从“人盯人”转变为的“机器盯人”,同时也对现场作业人员起到震慑作用,有效避免了现场一些不必要的安全事故。
3、提升项目履约
生产管理的运行流程为:总计划上传→月计划拆分→周计划派发→周任务追踪、开展周例会→纠偏计划
项目严格执行该流程,自系统上线以来,已经上传下发周任务42周,周任务完成率达90%以上,未完成的周任务也开会讨论解决措施,大幅提升项目的履约率,保障项目的利润。项目通过数字例会的召开,将原来一个半小时的生产例会缩短到30-50分钟,会议效率提升30%以上,释放人员精力。
4、资料查询高效便捷
项目将对应各图纸、方案、交底、三维模型等上传技术管理系统,管理人员可通过系统,直接查找所需要的文档资料,省去了和技术部门索要资料这一环节,更加高效便捷。
5、质量安全管理形成闭环
通过质量安全管理模块的使用,使得管理能够形成闭环,且过程资料留存在云端,追溯方便。质量安全问题自动汇总分析,让现场质量安全管理更有重点。
小智问答
AR
实景展示
手机查看